千年六营村 五彩绘古今
宝鸡市作协“走进六营泥塑文化村”采风活动胜利举行
杨智文
为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指示精神,宣传凤翔县建国70年来的建设成就和城关镇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六营村泥塑文化这张靓丽的文化名片,2019年8月25日,宝鸡市作家协会组织来自全市各条战线的40多名作家及文学爱好者,前往五彩缤纷、幸福安康的六营村,开展了“走进六营泥塑文化村”大型文学采风活动,宝鸡市作协主席李广汉、副主席郭鉴明、白立、李涛、郁风、王宝存等作协领导参加了当天的采风活动。
六营村地处凤翔县城东南,泥塑是该村最具鲜明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品。相传六百多年前,明太祖朱元璋曾派部将李文忠在雍水河畔“屯兵”,第六营中,一部分江西籍的士兵会用陶瓷,便利用当地黏性很强的“板板土”和泥制模,捏泥人、泥动物,做偶彩绘,当作泥玩具出售,六营村的脱胎彩绘泥偶由此出名,并代代相传。这些泥玩具起先以表现虎、狮、牛、马、猪、狗、兔等动物和神话历史戏剧人物为主,俗称“泥耍活”,后逐渐演变成彩绘、素描等手法的泥虎脸挂片、泥牛头挂片等。泥塑作品以创作毛稿制模、翻坯、粘合成型、手工修饰、描线、彩绘、上油等十多道工序方式。其造型洗炼概括,色彩鲜明、形态妩媚可亲,具有简、艳、神的艺术特色。
泥塑老艺人、民间艺术家胡深,六营泥塑后起之秀,民间艺术家胡新民,在继承传统手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六营泥塑种类发展成为挂片、座虎、浮雕、杂货、小货等五类,品种达二百多种。特别是泥塑马、泥塑羊被国家邮票总局选为2002年马年和2003年羊年生肖邮票主图案在全国发行,使六营泥塑声名大振,享誉海内外,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数以百计的中外专家、学者、游客到六营村参观旅游,国内外许多影视、报刊媒体都做了专题报道。从此,六营泥塑畅销国内外,产品供不应求。在胡深、胡新民、胡永兴等新老艺人的带动下,六营村80%的村民从事泥塑工艺制作,年销售泥塑产品50多万件,实现收入300多万元。2005年7月,六营村被陕西省文化厅命名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6年,“凤翔泥塑”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六营村因此被誉为“中国泥塑第一村”。
目前,六营泥塑畅销美国、日本、香港、澳门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本次采风活动由宝鸡市作家协会、凤翔县城关镇党委、凤翔县文联、凤翔县作协主办,以“千年六营村 五彩绘古今”为主题,作家们走进民俗户,亲身感受博大精深的泥塑艺术、亲耳聆听六营村泥塑历史文化的动人故事、亲眼见证六营能工巧匠的灵心巧手、采访凤翔人民追求幸福生生不息的传承精神,印证劳动人民伟大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郭鉴明副主席代表市作协寄语作家们,“采风回去后,要以六营村泥塑特色为题材,创作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让泥塑艺术之花代代相传,让文学深深扎根在广袤富饶的泥土之中,为凤翔县的文化旅游事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鼓与呼。”
采风活动期间,市作协领导还前往泥塑民间艺术家胡深的家里,亲切探望年已九旬的胡老艺人,送去大家的问候和祝福。书法家王英涛、范宗科,画家郑玉林等还向六营村赠送了书画作品。
|